详细介绍: ,它是整台手机的控制中枢系统,也是逻辑部分的控制中心。微处理器通过运行存储器内的软件及调用存储器内的数据库,达到控制目的。
中文名 手机CPU 应 用 手机中 厂 商 德州仪器、华为等 作 用 手机主控等
目录
1 历史
2 型号比较
3 厂商
▪ 高通
▪ 华为
▪ 德州仪器
▪ 英特尔
▪ 三星
▪ 苹果
▪ 新势力
4 前景
历史编辑
说起手机CPU的历史,笔者给大家提一个问题:“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机是什么呢?”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爱立信的R380或诺基亚的7650,但都不对,真正的首款智能手机是由摩托罗拉在2000年生产的名为天拓A6188的手机,它是全球第一部具有触摸屏的PDA手机,它同时也是第一部中文手写识别输入的手机,但最重要的是A6188采用了摩托罗拉公司自主研发的龙珠(Dragon ball EZ)16MHzCPU,支持WAP1.1无线上网,采用了PPSM (Personal Portable SystemsManager)操作系统。龙珠(Dragon ball EZ)16MHzCPU也成为了第一款在智能手机上运用的处理器,虽然只有16MHz,但它为以后的智能手机处理器奠定了基础,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多核CPU
2012年下半年开始,各家手机厂商推出的主打旗舰机型多以四核处理器为卖点,多核手机似已成为主流。所谓多核手机,指的是配备双核、四核CPU的手机,最大的优势是运算速度更快。虽然看似多核手机的市场需求激增,但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四核芯片在整体移动智能终端中的占比尚不足8%。[1]
有了往年在PC端的处理器高频、数量之争的前车之鉴,现在很多人不看好移动处理器的数量之争。目前Android手机都在进行军备竞赛式的硬件升级,动不动就在专业测评软件上跑分来一比高下。事实上,普通消费者并不需要这么高配的CPU,高配的CPU意味着高能耗。现在包括高通、英特尔等芯片厂商更多的是在追求性能和功耗的整体平衡,而不是一味地追求CPU主频和核数了。[2]
对于手机来说,大部分软件甚至在单核条件下都可以正常运行,与之相对应的,还是“大部分”——大部分软件都没有对多核并行做相应的设计优化。这就像是你修建了四条并行铁轨,但大部分火车都在第一条上面运行。[3]
事实上,单纯增加CPU的核心数,并不意味着能带来性能的显著提升。如果要最大化地利用多核CPU提供的计算资源,需要同时对操作系统和现有的应用做调整。而且,多核CPU对应用性能的提升取决于同时运行多个程序或线程的能力高低。我们看看Amdahl定律就能发现,在程序有顺序代码的情况下,性能提升带来的回报会越来越少。此外,多核芯片在发热控制上比单核芯片更难。从技术角度看,一般在整个移动处理器中,CPU的处理任务最多仅占15%~20%,更多的任务是由GPU、DSP、GPS、调制解调器等其他组件完成的。[2] 因此单纯强调CPU核数是片面的解读,CPU核的质量比核的数量更为重要,决定核的质量有众多因素,如架构、制程等。
型号比较编辑
1、德州仪器
优点:低频高能且耗电量较少,高端智能机必备CPU。
缺点:价格不菲,对应的手机价格也很高,OMAP3系列GPU性能不高,但OMAP4系列有了明显改善,数据处理能力较弱。
2、INTEL
优点:CPU主频高,速度快。
缺点:耗电、每频率性能较低。
3、高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