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人:杨昊(先生)

联系手机:18151967861

固定电话:6557 8966

企业邮箱:806152535@qq.com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快能纺机网上看到的,谢谢!

今日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快能纺机网资讯
    优化校园景观设计: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思考
    发布者:苏州嘉尧设计营造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4-01-09 18:07:23  访问次数:41

    优化校园景观设计: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校园环境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同时人们对校园环境建设的理解也有很大的进步。陶行知曾说:“学生不是教育出来的,是好的老师和好的环境熏陶出来的”,排除老师言传身教的因素,环境的好坏对学生全方面素质的提高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然而,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校园环境仅仅停留在设计层面上,未能深入考虑到校园主体人群的心理需求,这样便会阻断环境与人之间的情感建立,打破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在校园景观营造中,设计师应该建立在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兼顾学生的视觉体验与心理需求,从而构建环境景观对人的移情功能。

    环境虽不能决定一切,但是在一定基础上却能够阻碍或者促进人类的行为。教育家卢梭曾说:“自然环境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在校园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环境所带来的知识收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学校景观环境有着深刻的研究,明确指出儿童所处的成长环境会影响他们的心理以及社会行为。

    结合上述研究可知,学生的心理情感极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与调控,可持续生态性的校园景观、活力健康的校园环境能够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帮助,好的校园环境对初次接触社会的学生在认知感悟方面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如何通过设计实现一个真正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校园景观,是校园景观营造中需要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

    著名的俞孔坚教授提出:景观设计是关于景观的分析、布局、设计、改造、保护、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具备了这些因素的考虑才是综合分析了景观设计,其中最具有生命的景观设计当属校园景观,既要符合景观营造的审美原理,更要设身处地的考虑校园中的教育群体,缺一不可。校园景观设计可以抽取大自然的精髓元素,将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糅合统一,让学生群体在浓郁的人文自然气息中受到启迪与顿悟。

    同时,在校园景观营造的过程中,设计师应以环境心理学、行为学为指导,结合风景园林学、景观规划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整体分析,充分考虑软硬景观的设计搭配、色彩选择、高低远近的空间规划,合理运用景墙、水景、植物等景观元素,巧妙将每个景观节点融合于布局结构中,使点、线、面恰到好处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创造出良好的景观形象又不乏实用功能的校园环境,实现学生生态感知与情感需求的紧密联系。其中,茶园小学便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01 景墙

    设计师基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充分结合校园的整体建筑风格,融入学校特色的教育理念,以中式风格氛围来营造具有古朴典雅的空间环境,碑刻、浮雕、书法艺术无不彰显校园所独具的“茶”文化,符合美学原理的山石、瓦砾、长廊、半亭等元素被巧妙的运用到整体设计中并相互融合,从而学生在充满历史人文气息的校园景观中可以充分感悟古典文化的积淀,在时间的流逝中受到环境的无形浸染,以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02 水景

    设计师根据学生心理情感易受周边环境影响的因素,积极运用富有内涵的元素去引导学生感知生命的正能量,从而激发向上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郭熙在《临泉高致》中说:“水,活物也”。“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是君子“精神共生”的表现,蕴含“比德”的哲学思想。

    古代文人在其书斋中多放水,如王安石的“半山堂”、苏轼的“雪堂”,对于他们来说有水的地方就是自我修炼的场所,因此在园中营造水景往往更具深意。设计师在充分理解水的文化内涵之后,通过小桥、植物、山水的合理布局,充分考虑色彩、线条的搭配,为在校师生营造出充满传承思辨的校园环境。

    03 小品

    心理学家认为,对于不同的环境场所,景观小品设施是生态感知和情感需求的重要体现。设计师从了解校园受众群体的根本需求出发,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内涵,结合特定年龄段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充分考虑材料、尺度及色彩的设计因素,将充满童趣、富有节奏韵律的小品与蕴含教育意义的小品有效融合形成动静并存的校园环境,从而给予学生更好的交流互动场所,在闲暇游乐时间中得到知识的灌注,更贴切寓教于乐的教育内涵。

    综上所述,校园景观营造要建立在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随之更需探索环境与人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了解校园群体在环境中的心理诉求,从整个校园景观布局、景观结构、景观节点去体现设计为学生带来的教育引导意义。


免责声明:快能纺机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电话:0571-87774297。
0571-87774297